健康中国•大家谈 | 吉训明:脑静脉梗阻同样会引发卒中
健康中国•大家谈 | 吉训明:脑静脉梗阻同样会引发卒中
谷松:大家好,欢迎来到《健康中国·大家谈》我是新华社记者谷松,我们今天非常高兴请到了神经外科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2020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的获得者,吉训明院长,吉院长,欢迎您。
吉训明:主持人好。大家好。
谷松:我们刚才说到了您是2020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的获得者,您当年的创新点体现在哪里?有什么样的成果?
吉训明:我获得这个奖的创新点有三个,第一个创新点就是针对急性中风。一旦发生中风以后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我们把堵塞的血管第一时间溶开溶通以后,还有一部分病人会出现症状的加重,血流不再通,症状恶化,再通以后由于灌注损伤会引起二次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做了一个神经介入低温的这样一种新的技术,把以往这种低温的神经保护有效,动物实验有效,但临床难以用于脑卒中抢救的这样一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我们创新了卒中病人急救的一种模式,把救护车上安装CT,安装核磁。这样的话这个患者一旦到了车上进行扫描以后,我们通过远程指导这个医生就可以在救护车上,在患者家的楼下来进行溶栓治疗,主要的创新点就是基于远程医疗的新的这种救助模式。
谷松:就是把抢救时效大大的提高了。
吉训明:缩短了患者在路上一半的时间,使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有效溶栓,这是卒中的急诊救治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静脉卒中方面,我们以往认为卒中就是脑动脉堵塞,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卒中是由于脑静脉梗阻造成的。脑静脉梗阻以后,它同样会影响脑的供血,最后引起中风。这一部分病人常常发生在小孩子、孕产妇、年轻人,更多的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发现一部分慢性的脑缺血的患者,由于脑的供血不足,出现记忆的问题会误诊为老年痴呆,出现走路不稳的问题会容易误诊为帕金森病,甚至早期在中年的时候,由于他常年的头痛问题会误诊为睡眠障碍,从而大量使用促进睡眠的药物或者是抗抑郁的药物,导致这些患者他的这种生活质量严重的下降。
谷松:就是诊疗的准确性。
吉训明:诊疗准确性。我们有些病人是由于静脉回流不良所引起误诊为颈椎病甚至要到脊柱外科做手术,导致他误诊误治。特别是有一部分病人由于慢性的静脉梗阻引起的耳鸣和脑鸣,临床上我们从来没听说过这种名词,认为只要患者说是脑鸣,这个患者就是抑郁症或者更年期综合征。我们曾经有50年以上头痛的病人,通过这样的有效诊治,能够把带病50多年的这种疾病得到有效救治。所以说慢性的脑静脉病变所引起的中风,我们就叫静脉性中风。从国际上不认可,到逐步认可,到进入国际的教科书,进入国际指南和中国的指导规范,最后变成一种新的技术进行全国推广。在静脉方面研究发现,这样的一种有效的诊断,我们可以在县医院也能够进行早期诊断的这样一种新的方法,也研究了新的诊断的一些设备,更多的患者就是在基层能够得到有效诊断,这样误诊误治的患者越来越少。第三种研究的成果主要是针对我们国家脑中风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这样的一种严重问题。它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的脑中风跟欧美的中风还不完全一样,或者说很大的不一样。因为中国的脑中风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比欧美的这种脑中风的比例要高出近5倍左右。欧美的脑中风以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为主,中国的脑中风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为主,也就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大概在46~56%这样一个比例,欧美不足10%。这样的新的不同的病理改变,导致他治疗手段是不一样的,疗效是不完全一样,所以说我们创新的这种非药物的这样的一种干预手段,使在慢性颅内动脉硬化的患者能够早期的进行干预。让他不要做支架,不要做手术搭桥,也不需要大量使用某种药物,能够得到一个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成果是我取得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的一个重要内容。
谷松:您在三大方面的创新当中也提到了,有一项最开始国外是不认可的,逐渐被国外认可了,并且变成了一个标杆。这个过程当中这种创新如何体现?
吉训明:关于静脉性中风这一方面,这要感谢我的导师凌锋教授。我到北京以后,凌锋教授就是研究中风里面最疑难的一种疾病就是静脉性中风。这种疾病它多发生在小孩和孕产妇,同时它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是最高的,这种疾病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积极参照国外的一些最新的进展,持续系统性的做一些研究工作。中国最多的是病人,尽管早期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但是中国的人口基数很多,大量的疑难疾病会送到宣武医院。以往这样的一些疾病只能用常规的手段治疗,病人大部分是死亡或者是失明。我们曾经遇到双目失明的,刚生孩子几个月,一个双目失明的患者到北京来求医,其实他们非常无助,这种情况给我一个很大的触动,我花大量的精力来做这方面研究。我2006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去留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在这个领域里面研究水平,我们可以跟老师他们进行交流,甚至我们可以给他们的住院医师讲课,我们已经走到前面去了,像比动脉性中风相对少或者认识不够的这种疾病,我们在世界上是有话语权。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说走过了一条艰辛的道路。我们早期做这样的研究申报课题很难,并接受认为这是一个少见疾病。早期我们写文章,人家认为这是一个发育异常的疾病,早期我们在给患者诊断治疗手术的过程中,会受到患者的质疑和同行的质疑,认为这样的手术都不应该这么做。这都是经过了有汗水和泪水的一条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坚持下来了。因为我觉得一个医生要有奉献精神,有牺牲精神,我们已经从我们的老师,从我们的前辈,从吴老先生身上学到了这种精神。真正对一个疾病的攻关,对一个人类生命的捍卫,把自己的个人利益已经置身度外。对于脑静脉病变的防治研究,在早期由于没有有效的诊断方法,没有有效诊断试剂,没有有效的疾病模型,我们就一步一步的攻关,没有有效的一种治疗的器械,我们就逐步研发跟工科一起联合,最终我们跟企业合作,把这样的一个治疗的器械,研发出来用到病人身上,把我们以往要连续做三天手术,每次要五六个小时这样的一种情况,逐步变成我们一台手术五六十分钟就能结束。患者的费用由几十万,降到几万块钱。这样的一些仪器设备也逐步的申请了国际的专利,甚至我们这样的产品未来有望在全世界能够进行推广和使用。
谷松:刚才提到的很多东西,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您觉得作为一个互联网医疗新兴的产业业态,和我们传统医疗行业该如何更好的结合起来?
吉训明:互联网医疗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说,第一个方向就是说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能让我们的医生这种培训的历程会缩短。我们以往一定要在患者身上,在老师的带领下做几十次这样的培训,我们现在可以通过AR、VR的技术能够进行一个熟练的这种培训。第二个就是年轻医生的手术。我们可以在术前做一个很好的模拟和规划,减少手术的风险。第三个就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让患者或者家属对这个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样的话才能够积极的配合我们的医生。第四个就是说我们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可以进行低成本的远程培训,使我们的诊断和治疗的水平不断提升,使我们医生成长的历程加快,减少他们在日常繁杂的临床工作时间。
谷松:您觉得通过目前的研究,尤其是结合着现在很多脑卒中的病因,其实是由多种慢性病引起的,在慢性病引发或者治病的过程当中,您觉得我们该如何去创新,如何去诊疗,如何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
吉训明: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的进程,中国面临的问题是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具有更大的挑战。老年疾病尤其是脑梗、脑出血、心梗,包括癌症、肺气肿等等在内的这一部分疾病,它都有一个共同的或者基本相同的发病的诱发因素,就是慢病存在,比如说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还有生活方式的问题,生活规律的问题,运动的问题,饮食的问题等等。老年人要有一个更好的健康意识,应该进行规范的查体,对慢性疾病应该重视它,也不要害怕它,应该是积极的配合医生把慢病控制好,有积极的生活状态,这样的话他就可以远离老年疾病,或者说延缓老年疾病的发生。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慢病控制好,我们百分之八、九十的心脑血管病是可以预防的。国家卫生健康委从“健康中国”的规划出发,成立了中国老年健康促进工程,一个主要政策就是从普通人群开始,从社区开始,接受一个全面的筛查,把高危人群早期能筛查出来,把一些早期发现的慢病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关口前移,这样的话把我们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那些高危的患者身上。这样健康的老年化年龄会越来越长,社会的负担会越来越轻,我们医生的负担也会越来越轻。
谷松:医生通过学术研究能建立一种科学的临床路径,纠正一种理念,创造一种方法,或者说研究一种仪器,挽救全世界更多的病人。但医学的研究和发展还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认识过程,您是如何理解?
吉训明:尽管说我们做了有几百年的研究,或者中国的医学有3000年的历史,其实对医学本身人类自身是很复杂的,对疾病的认识其实了解的非常肤浅。我们对一些疾病的认识,随着我们科技的发展,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对一些疾病的认识有些是突飞猛进的,而有些是截然相反的,主要是疾病本身太复杂。它给我的最深刻的经验就是,我们用某种诊断模式和疾病治疗,它的疗效有时不是药物或者手段干预所应得到的效果,而是疾病有自身自我修复的功能。我们应该用更循证的证据来指导我们医生的临床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这样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在中国这样的一个特别好的条件下,我们应该能够抓住这样一个机会,尤其有二、三十年临床工作经历的中青年医生,能有更多的精力挑战这些难题,研究难治性疾病,难以诊断的疾病,研发更多的方法、手段、药物、器械,改变我们医生目前诊治遇到的一些难题。特别是一些医疗设备,未来我们不只是仿造,更多的是我们能够创造新的领域,能够进行原创性研究,能够引领自主研发,提升中国医疗水平和医疗健康产业化的能力。
谷松:刚才我们聊了这么多,注意到之前有一些采访当中您表示过我们的努力就是让病人和老年人活得有尊严,这个尊严我们该如何去理解?
吉训明:通过我们的医学的研究,所谓让患者更有尊严,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点就是由于我们正确的早期诊断,让这些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心理生理,无论是经济方面,他的负担减轻很多,患者有一个更好的康复。第二点就是对一些重症难治性疾病,由于我们技术的攻关,让这些以往不能获救的,或者是重残的病人能够轻残甚至不留残疾,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一个健康的生活。另外一点就是说,人人都有一种长寿的这种愿望,但是老年人经常是被一种不正确的理念所误导,有人说健康的秘诀在静,也就不运动,有些人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过度运动造成了一系列疾病,比如说关节受损,甚至造成骨折。让老年人更有尊严,就是让他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的健康的生活,幸福的生活。有些老年人过分追求瘦,过分追求一些生理指标,其实有些指标不一定是准确的。具有一种正确的健康理念,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晚年生活才会幸福。这就是我们讲的有尊严的生活。
谷松:刚才听吉院长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刚才说的让生命变得越来越有尊严,不单单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也是健康的一个生活方式。其实从吉院长身上,能够看到更多的医务工作者身上共同的一个影子,那就是有时在治愈,总是在安慰。正是因为有这样无数的医护工作者守护着我们的健康,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有尊严。好,最后再次感谢吉院长带来精彩的解读,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