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为基 服务为宗

在明明德 止于至善

返回列表

健康中国·大家谈|杜贤:“精英打造精品、精品培养精英”

发布时间:2021-12-06 浏览次数:8811

健康中国·大家谈|杜贤:精英打造精品、精品培养精英医学历史、传承医学文明、传播医学文化、传授医学知识、传医学科技、传递医学信息

 

谷松:大家好,欢迎来到健康中国·大家谈》,我是新华社记者松,我们今天十分荣幸请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杜贤。杜总,您好。

 

杜贤:主持人你好。观众朋友们好。

 

谷松:杜总也看到我们今天的背板上有写着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于2012年吴阶平医学奖下设立了吴阶平医药创新奖。您如何看待这个奖?

 

杜贤:吴阶平院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更是中国医学界的一面旗帜,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仰慕敬仰的这样一个楷模和一个代表。因此为了鼓励创新的医药人才的培养,鼓励国家的原始创新的成果和成果的转化2012年,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在吴阶平医学奖设立了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奖励医学创新、医药创新和应用领域的创新人才及创新成果的转化。每应该说是4-6名,到目前已经举行了十届的这样一个评选。据我了解应该是评选出了46位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的科技工作者。而在46位科技工作者里面有多位在后面的院士申报过程中,荣幸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以说吴阶平创新奖是我们国家医药创新人才培养选拔的一个阶梯。吴阶平医药创新奖更注重的是创新思想创新思维创新的能力,还有创新的成果以及成果的转化。可以这样讲,在评出的40多位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的专家中间,他们有很多的成果,很多的成转化,都用到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具体医疗工作实践中去,可以说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的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谷松:有思维、有创新、有成果,成果之后还有转化。其实您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对我们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哪一个阶段可能是最难的?

 

杜贤:在创新的这样一个成果的研究,可能是最难的。

 

谷松:所以说这个奖项的名字叫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吴阶平院士不单是我们这个行业医务工作者的楷模,也为很多我们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人生方向上的指引,您觉得他给我们所有的这些人,尤其是这个行业的学子带来了什么样的作用?

 杜贤:吴阶平院士诞生于1917年,他去世的时候应该是2011年,在他94岁的光辉生涯中间,他的一生贯穿着理念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他病人如亲人,他有一句名言叫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一切病人一切为了病人,代表了医者仁心,所有行医者都是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那是一种大医精诚,他要为了病人的一切去考虑,不是一个病,而是一个人以人为中心,所以说大医精诚;那么为了一切病人,他又上升为悬壶济世,为了一切病人是家国情怀为国家的富强做出了他的贡献。我们的医务工作者要以他为榜样,做一名好医生,同时也要为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和祖国的事业,做出我们医者的大医精诚的贡献。这种精神对我们的后代可以说是弥足珍贵。应该要赓续这样的红色的基因和血脉,永远发扬光大。

 

谷松:所以说设立吴阶平医学奖,一方面是纪念缅怀,同时也是传承其精神,发扬其精神。我知道您之前曾经以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为题做过专题的讲座,我们要如何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人

 

杜贤:应该说是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材为根教材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最重要的载体和抓手,同时也是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知识传播的媒介。吴阶平吴老高度重视学术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他在50年代的时候就卫生部的委托编写我们国家的第一部自己专家教授编写的教材——外科学当时国家的一大批应该说是外科学的前辈们,包括黄家驷、吴阶平、裘法祖、吴孟超,这些我们都熟悉名字的大家来编写。作为一个教材,作为一个学术专著,一版一版的传承现在到了第8版,已经更名为《黄家驷外科学。这个《黄家驷外科学,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所传承的一种精神,所秉承的一种理念,对人才的培养,使我们整个外科学领域在这本书里面的作者中产生了将近40多位院士,可以说一本书促进了一个学科,培养了一批学科的精英和学科的带头人,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72年间外学科的发展而这一批专家教授,成为我们系列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他们又通过教材培养一代一代的医学生,使我们的医学生,又秉承了他们那种精神

 

谷松:换一个角度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我们通过创新不断改,不断精化的教材,培养出了更多优秀的人。而这些优秀的人其实本身就是我们说创新的成果,而他们在回到教材的制定和修订编撰过程当中,其实又变成了一种成果转化,而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杜贤:对,这就是我要说的我们叫精英,打造精品,精品培养精英,形成了精品精英的良性循环。那么精品是我们通过教材来一代一代传承的这样一个我们称为教材的精品。而这些精品和精英最重要的要素是要通过创新来推动,创新来创造,创新来更替,产生整个良性的循环。所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我们的文化的软实力来推动科技的硬实力科技的硬实力又有了推动文化的软实力,成为一个循环发展的这样一个格局。最后也就体现出了出版的这种使命,我们把它称为传递医学历史,传承医学文明,传播医学文化传授医学知识医学科技传递医学信息这就是六传的使命,来形成学术传承,人才培养这样一个理念和思想

 

谷松:我们都知道新冠疫情改变了我们很多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这中间也涉及到我们刚才聊到的,比如说医疗教育、医学教育,还有就是如何去传播关于这方面的,尤其是当前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有什么样的思考?

 杜贤:应该说这次百年未见的疫情,对我们各行各业都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包括对我们的医学,对我们的教育,对我们的人才,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可以说疫情改变了我们整个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教育。这一次对我们的医学教育学术传承和创新最大启示就是如何把传染病的防治和医学的各个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如何把基础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医学的创新结合起来,如何把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结合起来以及如何把我们的西医和中医结合起来还要把医学和医学的人文融合起来,还要把医学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结合起来,以及医学要和工学、理材料和生物制剂、疫苗研发新药创新结合起来。这就是这次疫情对整个行业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这些短板的一些思考。从2020年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把这些思考全部融入到我们的专著出版,教材出版和健康科普出版的具体选题和内容之中,现在已经在这些方面加快了整合融合和创新,使我们的教材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还有我们的思政体系,融为一体可以这样讲,在某种领域上也拓宽了我们对些学科的创新发展的一些初心。比如说在重症医学急诊医学儿科学影像医学麻醉医学还有全科医学领域,使我们更加认识到这些学科的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通过这次疫情反思,把这些学科体系纳入到我们的本科研究生,以及我们的住院医师规培的整个体系

 

谷松:就像您刚才提到的很多,我们把这些成功的经验,包括为面对的这些突如其来的一些疾病灾难所应对的方案,总结起来其实也是一种创新的方式。那么从出版和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这种创新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杜贤:疫情到来后,我们的线上课程,网络的课程,以及线上线教育这种学习方式成为了一个常态。可以这样讲,在去年疫情发生后,我们人社应该说通过这20多年的数字化转型,我们的数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程、慕课课程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远程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这是互联网+”时代对我们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一个战略的储备。这种储备在我们行业讲,是以互联网+文化为一个载体出版,然后以互联网+教育为一个渠道,最后的目标是互联网+健康我们现在的主编副主编都能够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以互联网+出版的模式读者患者和医生进行见面。我常说那就是互联网的生产力,创建了互联网的生产关系,重构了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空间生态链和整个的生活链也改变了我们的出版链。

 

谷松:您刚才一直提到数字化转型升级,那么绕不开一个话题,最热的互联网+”或者说互联网医院等等,您觉得这样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借助新的技术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对我们的人才培养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带来什么样的契机? 

杜贤:在医学领域里面,互联网+医院以及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手术互联网+医生可能将成为一常态。这种常态在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材系统,以及整个我们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在改变着医患关系。我们需要临床但是我们也需要远程的咨询和指导。互联网是取代不了临床的,但是临床有了互联网,可能使医疗更加有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和时空的穿透力可能会使我们的医疗能够在网上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思维,取更多的判断,最后获得更多的治疗方案的优化和决策。这对病人肯定是一个福音。对于我们医生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同时也是创新能力的一个很大推进和促进。所以我认为互联网+”的模式是未来我们各行各业都将面临面对,而且必须要进用好

 

谷松:但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问题,还有一些大家可能会害怕的点,病人的隐私如何保护?还有互联网医院医疗诊疗方面,如何规范行医环境,行医的手段,这方面的思考我们会有哪些?

 

杜贤:你说到了很关键的一点,在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时代,人都可能是透明的。我们如何保护患者的隐私,保护我们国家固有的大数据的资源和信息,这就是需要不断推动我们的技术进步落脚点又到创新上。所以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对区块链不断研究,对区块链及相关技术不断去应用。所以在这点上,我相信技术的创新,还有我们的整个的互联网+”这样一个体系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逐步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在解决之前,我觉得要这方面提高警惕,注意确保患者的信息安全,确保医疗资源的安全,确保国家的大数据的安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谷松:比如说,云端服务器的建设维护,比如说信息共享之后的加密等等

 

杜贤: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国家信息安全的范畴,国家高度重视,所以说作为我们出版领域新闻领域医疗领域可能要率先来考虑,在推进的时候要全方位来战略地布局和顶层设计。

 

谷松:在您看来您的理想状态,您觉得多方共同发力的情况下,怎么能让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到您的理想状态? 

杜贤:医疗的发展它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完善,理科、工科以及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综合起来形成交叉学科融合发展,才能推进医疗的发展。否则单凭医疗自身是很难发展的那么随着互联网+”的技术使我们远程医疗远程手术,甚至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都能变成现实。所以说在这方面医疗是离不开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工科理科的相关学科的发展一定是多学科的发展比如说北大北京大学就是医学+X”的模式我的母校,四川大学也是医学+X”成为大学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前沿科技的一个抓手。所以医学+X”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医学的发展否则单凭医学就有局限性 

谷松:其实能感受到您期待的其实不单单是医学的进步,而是所有的学科共同进步的情况下,医学能够蓬勃发展起来

 

杜贤:我希望未来的医学模式我们的各个学科发展都能够顺应人自然规律,而且能够体现出人的最好的一种状态,使我们的心身合一,实现人类能够健康的平稳的快乐的生活,构建出健康和谐的社会,这是一个最好的发展的模式。所以说医学一定要和医学的人文融合,要体现出遵循自然规律的学科的发展轨迹,来推动我们的医学发展。同时医学还要有温度,这是韩启德主席经常倡导的。医学有温度,医学有人文,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够使人民获得更好的实惠。

 

谷松:所以说我们提到的医学并不是说苦涩难以下咽的药丸,也不是说面临着一些外科手术那把冰冷的手术刀是要有温度的,有关怀的,有人文的情怀。好,我们再次感谢杜总今天做客我们的节目带来精彩的解读,感谢您收看健康中国·大家谈,同时也再次感谢杜总,也感谢智云健康对本节目带来的独家支持。再见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