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为基 服务为宗

在明明德 止于至善

返回列表

拳心,迸发生命的暖流——记2024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王辉山

发布时间:2024-12-23 浏览次数:303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人类曾认为给跳动的心脏做手术是件不可能的事,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个手术“禁区”才慢慢被突破。因此,在医学体系中,心血管外科一直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摘取这颗“明珠”绝非易事,许多优秀外科学子沿着陡峭山路,不畏艰辛,向着光辉的顶点执着攀登。在众多攀登者中,一位头戴八一军徽、肩扛将星的学界精英,以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踩出了一行闪光的足迹。他就是2024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王辉山。

拳心——追求永不停止

拳头大的心脏,关乎一个人的生命安危。正因如此,王辉山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一颗跳动的拳心,刀尖上展示出赤诚的风采。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他从事医、教、研一线工作34年,在复杂性先心病、心房颤动、重症心血管创伤等外科救治领域,取得多项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397篇(其中SCI论文80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及教材9部。获国家专利授权33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军队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拳心——创新活力引擎

作为一名从军为民的心外科专家,王辉山注重向汪曾炜教授等老一辈专家学习传统优势技术,同时,也致力于从国际学术前沿汲取精华。他握着那把带着体温的手术刀,在无影灯下精心操作,成功挽救了数千名危重患者的生命。他不断地探索创新,执着于攻克心外医学的难关,创建新的学术理论和手术术式,为心外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复杂性先心病是我国婴幼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功能性单心室,目前仍无法实现手术根治。传统术式是保留单心室作为左心功能的作用,用单一管道重塑了一个管状右心室。然而,因重塑心室并没有真正恢复两心室的心脏功能,术后患者面临早期急性期死亡和慢性期严重并发症的困扰。由于没有理想的研究模型,相关研究一直停滞不前。王辉山教授团队历经10余年的不懈探索,成功构建出单侧吻合法方坦手术慢性动物模型,阐明了造成严重并发症的机制——低压肺血管重塑理论,明确了重塑的管状右心室因血流对冲分流不足和动力缺乏等问题。据此创新性采用Y型心外管道方坦新术式,不仅减轻血流对冲以实现分流,同时另一支管道位于心脏后方,通过心脏挤压形成动力,重塑的心室功能更接近于正常心室,从而大幅降低了患者术后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这无疑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该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收入美国心脏病学会先心病治疗指南。

房颤外科,是王辉山关注的又一个学术重点。他带领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发现10余种参与炎症、氧化应激、纤维化过程的生物学因子与心脏术后新发房颤密切相关,最终确定心脏自主神经稳态失衡是导致术后新发房颤的主要因素。继而对因施策,在国际上首创自主神经化学消融新术式。该术式能避免传统去自主神经化所造成的神经永久性损害,操作简单,副损伤小,安全有效。解决了心脏术后新发房颤精准预防的国际性难题,成果发表于心血管顶级杂志JACC。为解决外科消融术式安全性与有效性难以兼顾的问题,首次提出房颤精准治疗新理念:依据房颤持续时间及左房大小、纤维化程度,将持续性房颤分为早、中、晚三期,分别采用不同的消融技术手段,有效提高了房颤外科的治疗水平。他还自主设计研发出房颤外科射频与冷冻消融系统,并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填补了国内空白,该项成果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拳心——情系生命时空

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就是生命。在心肺受到外力伤害的危急时刻,能否赢得后续救治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能否在事发的第一时间和现场患者得到及时处置和有效的保全。尤其是在战场环境和极端恶劣的灾难或事故条件下,如何抢占先机,采取快速准确的应急保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快一分钟,就可能挽救一名伤员的生命。”这些年,王辉山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提高突发灾难事件的应急救治能力。他主持研发了“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成功解决了一线重症伤员“抢不下、运不走”的救治难题,填补了应对突发灾难救援的医学领域空白。

回首来路,他的每一次成功过程都充满了艰辛。他先后两次带领研发小组赴北极漠河,冒着近零下40度的冰雪严寒,建立低温爆震伤模。在酷寒气候下进行外场试验,获取第一手真实可靠的试验数据,验证极端环境下运用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实施抢运救治的有效性。

 

拳心——倾注炽热兵情

心中有多少惦记,就会有多少付出。作为一名人民军医,王辉山始终牢记军人使命,心系战场、心系军营、心系边防哨所、心系广大官兵。入伍40年来,他以一名军人的情怀,将军队培养的医学本领回报给军队,奉献给人民。他瞄准打赢,积极抢占科技高地,潜心钻研战伤救治课题;他多次上高原、去海岛,为边防官兵送医送药,勇担军人的社会责任,深受各级好评;他注重发挥科室技术优势,创建联勤保障部队心血管外科专科联盟,长期帮带军地基层医院和卫生队,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拳心——汇聚新生动能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学科带头人,王辉山带领他的团队开拓创新,争创一流。他治学严谨,待人谦和,把为党、为国家、为军队培养高、精、尖医学人才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把丰富的知识和成功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他躬身笃行,尊师重教,带头做到早晚医疗查房,每周三进行教学查房,“双休日”、节假日照常查房,从未间断,为各级医生做出表率。对于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他都会无私地给予支持和提携,甚至“严厉”督促他们在临床和科研上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先后培养了15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和基层骨干。而对于在他成长道路上的恩师汪曾炜教授,他总是心怀感恩,在生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在他的感召下,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和衷共济、生机勃勃,向着那颗“皇冠上的明珠”不懈地努力攀登。

为了患者的那颗拳心,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炽热之心,心血管外科的“佩刀侍卫”——王辉山,永远行走在呵护生命的路上。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