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周平红教授:将内镜变成一把外科手术刀
2022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周平红教授:将内镜变成一把外科手术刀
为什么会选择从医?后来为何成为一名消化内镜领域的专家?
周平红教授: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家里很贫困。记得有一年夏天我着凉了,肚子疼得不得了,晚上外婆请了一位赤脚医生给扎针,肚子立马就不疼了,这次亲身经历让我对医生的印象特别好。以前家里从来没有人考上大学,到了高中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高考志愿无论是大学还是大专,我全部填的是医学专业。1986年,我从江苏考上了上海医科大学,拿着行李和录取通知书去报到时,我才发现医疗系本科要读6年,当时急得差点哭出来,后悔报这个专业。后来知道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的学术地位后,就多了一个坚持读下去的理由,这也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1992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山医院普外科,当时患者不多,我有时上午开刀,下午就去图书馆看看书。但两年后,我感觉不能再虚度光阴了。恰巧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急需“新鲜血液”,我就主动要求去学习内镜操作,想法很简单,趁年轻精力充沛,多掌握一门技术。2004年,医院从学科建设角度建议我一边做外科手术一边做内镜治疗,至此我才真正开始探索内镜微创治疗消化道疾病。
传统内镜手术的禁区是什么?您和团队都做了哪些攻关?
周平红教授:传统内镜手术只能切除两公分以下,表浅的黏膜层消化道早期癌。一旦在内镜下发现两公分以上的肿瘤,只能分片分块切除。这意味着肿瘤有可能在胃肠壁上有残留,而导致复发。2006年,我和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浅表早癌,目的就是树立内镜下微创切除的金标准(整块切除),将肿瘤完整地切除下来,其优势在于提供完整而准确的病理学诊断,而且保留器官的正常功能。比如说早期胃癌和食管癌的消化道手术创伤较大,而ESD可以保留胃和食管,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非常高。患者经常开玩笑叫我“周扒皮”,其实这也是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最通俗的比喻。随后,我和团队又将目光瞄向消化道黏膜下的肿瘤。为了把长在胃壁和食管壁夹层中间的肿瘤切掉,就要先把黏膜“扒开”,取出肿瘤后再缝合,这就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和全层切除术(EFR)。贲门失弛缓是一种少见的神经源性疾病,病人在吞咽食物时无法正常松弛,导致食物难以通过贲门到达胃腔,进而出现无法进食,最后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消瘦,甚至死亡。2010年,我和团队开展了中国首例经口内镜下贲门环形肌层切开术(POEM),通过内镜在非常薄的食管壁中间打个“隧道”,将内镜插入食管壁中间,切断食管肌层保留食管黏膜完整性。在开展隧道内镜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基础上,我们继续创新了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被业界认为是推动内镜技术进入固有基层肿瘤治疗时代的标志,这两项新技术还推动了国际指南将内镜治疗的“禁忌症”改写为内镜手术的“适应证”。
您认为,什么是内镜诊疗的“中山标准”?
周平红教授:近年来,来自美国、日本和英国等21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选择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进修学习,开创了国外医生相继来中国学习内镜技术的先河。同时,美国、德国和埃及等国家的50余名国外患者,也选择来该中心接受内镜微创治疗。我认为,所谓的中山标准就是在以往学习先进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及时总结治疗经验,写入规范改写指南,造福全世界的患者。
中国消化内镜诊疗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未来进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周平红教授:以往,消化内镜被认为是一个诊断的工具,如今消化内镜已经成为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外科手术刀。对于胃肠道肿瘤,消化内镜可以切除早期病变,也可以针对晚期食管癌或胃癌所导致的梗阻,放入支架打通“通道”,解决患者的进食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消化内镜治疗已经突破了年龄、病种和消化道管壁的限制。对我们来讲,只要是内镜所能触及的范围,就是内镜治疗的阵地,也是内镜科研的领域。内镜下的切除手术,目前已经做到了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由器质性疾病到功能性疾病的突破。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后期,可以说是西方国家独领风骚。但最近20年间,中国内镜医生奋发有为,已经站在了世界消化内镜切除治疗领域舞台的中央。
作为一名消化内镜专家,需要面对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您为何还要坚持科研创新?您如何看待“医研企”协同创新?
周平红教授:二十多年的内镜微创切除治疗,令我对内镜微创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也刚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一是内镜下的治疗达到的疗效必须等同于外科手术。什么叫微创?就是快速、安全、简便。这些年我们开发了内镜治疗的器械,比如说集九大功能于一体的all-in-one圈套器就可以实现微创的特色治疗。二是内镜下的治疗既能保又能切。不仅要保留器官功能,对于需要切除的器官必须做到同时切除。比如说胆囊疾病,胆囊是胃壁腔外腹腔的器官,如果说胆囊结石患者,胆囊收缩功能比较好我们可以给他做保胆取石的手术,但假如胆囊没有功能了,我们也能给他进行胆囊切除手术。第三,真正的微创治疗,对患者和医生而言必须 “微创”,手术时间过长对医生的身体也造成了一定的负担。这就要求我们开发新型的器械和操作平台,来减轻医生负担,缩短手术时间,才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提高内镜治疗的疗效,这就恰恰要求医疗单位、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协同,开发真正适合于内镜微创治疗的平台和器械,满足临床需求。
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您如何更好的理解和传承吴阶平院士 “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的医学精神?
周平红教授:吴阶平院士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的精神我们始终要追随。作为医生,我认为必须要有同情心,了解临床上患者的痛点,以及尚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医生的临床观察与思考,然后采取行动。
临床发现问题就是要思考,但是光思考没有用,还要有行动,做好总结。中山医院内镜中心40多位医生,总结的成果在哪里?就是每年产生的一批有影响力的论文、专利和奖项。2019年,团队荣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 2022年中心共计发表了58篇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达到了416分,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是在2022年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内镜中心还完成了12.8万例内镜下的诊断和治疗,平均每天为650名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这不仅是我们团队的“四勤精神”: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行动、勤于总结,也是对吴阶平院士精神最好的诠释。
荣获2022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您有何感想?
周平红教授:这是我心中梦寐以求的奖项之一,我特别开心2022年可以荣幸获得这个奖项。这既是对我以往几十年临床工作的总结,也是激励我树立更远大的工作目标,继续开展并开创更多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造福中国患者同时,也为世界各地患者解除病痛之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