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大家谈|肖梓仁:人才、创新、“产学研用”相结合,让百姓受益
健康中国·大家谈|肖梓仁:人才、创新、“产学研用”相结合,让百姓受益
谷松:大家好,欢迎来到《健康中国·大家谈》,我是新华社记者谷松,我们今天请到一位非常重量级的嘉宾,他是曾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原卫生部科技司司长,中华医学会(原)副会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原副理事长,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原副理事长肖梓仁,肖会长您好。
肖梓仁:你好,谢谢。
谷松:肖会长,我们都知道,吴阶平吴老是我国医学界和医学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很多人其实没有机会近距离能够跟他接触,您跟他之间有什么样的渊源?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肖梓仁:我认识吴老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吴老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的院校长,我当时在中国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党委书记工作,在工作上有接触,后来生活上也有一些接触。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吴老是我国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又是两院资深院士。吴老的一生,光明磊落,忠于祖国、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特别是为病人服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谷松:您认为在现在这个时代弘扬吴老的精神,具有什么样特殊的意义?
肖梓仁: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设立的吴阶平医学奖和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目的就是要弘扬吴老的精神,弘扬以吴老为代表的我们国家老一辈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的高尚品德,他们为发展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科技工作者,努力攀登医学科学技术高峰,真心实意为病人解除痛苦,从而推动医学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谷松:我们都知道吴阶平医学奖和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分别设立15年和10年了,您觉得什么样的优秀医者能够获这个奖,他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肖梓仁:我认为一个优秀医务工作者,根据我的理解不一定准确,应该说是有4句话很重要,他要具备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人文的情怀、哲学的思考,而且要不断地学习把握医学科技发展的新方向,精准掌握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技术的新方法、新技术,从而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痛苦,真正做到“仁心仁术救病人,衣领清风无尘埃”。
谷松:非常好,非常励志的一句话。那您觉得要想拿到这两个奖,特别难。什么样的人能获奖?
肖梓仁:那就是他对医学科技或者药学研究要有独创性的成果,而且这个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才可能得到奖励。吴阶平医学奖的设立,目的是在奖励在医学研究领域,在临床医疗实践,在公共卫生领域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这个奖,评审的原则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年评选一次,一次两个人。我还清楚地记着获得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院士,获得人民英雄称号的张伯礼院士,获得七一勋章的吴天一院士,都曾经先后获得吴阶平医学奖。为了鼓励中青年尽快地成长,2012年基金会又设置了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今年申报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的50、60人,都是优秀的中青年,但是最后只能评到4-5个人。
谷松:有机会能入围的人,其实能符合条件的就很少。在这些人当中还要再进行去评选。
肖梓仁:我们是优中选优。
谷松:您觉得这个创新奖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科技发展,如何能够更好地融合起来,为我们的健康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肖梓仁:因为获奖的专家学者,他在他的领域是带头人,他回去以后,他可以把团队把他的学科进一步推动起来,发展起来。这样就像滚雪球一样,这队伍就越来越庞大,技术越来越精湛,我们奖励一个人,要带动一大片。
谷松:所以每一位获奖者都是这个学科的带头人,而不是单纯的一个人拿奖。
肖梓仁:实际上他是这个团队的代表,甚至是一个学科的代表。
谷松:我们都知道近年来医学创新转化的体系越来越成熟了,那部分医疗机构也是收获了很多丰硕的成果,您是如何看待“产学研用”之间的关系?
肖梓仁:“产学研用”就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了,因为现在一直强调,因为科技创新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句话很重要。我想过去也有一些研究,发表论文就束之高阁,那不行。所以一定要“产学研用”相结合。我很早就提出来,要将科学家、企业家还有金融家,三者紧密结合,才能使一个好的研究成果成为对人民有益的产品。所以应该说政府搭台,医教研创新,最后老百姓受益。
谷松: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创新成果转化比以前情况要好很多了,尤其是在某一些成果转化之后,对相关行业的推动作用会有多大?您怎么看?
肖梓仁:有好的成果要转化成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可以开发一个市场,一个市场可以成为一个产业,成为产业之后可以带动一大片企业发展。这就一条线。
谷松:我们刚才说到了“产学研用”,中间其实都离不开一个特别重要的元素,就是人才。其实就事关到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原来可能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人才挺多的,现在如何在成果转化、成果创新方面再去努力,该如何规划。
肖梓仁:我觉得有个希望。我就希望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大力支持把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建设成引领中国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中心,培养高质量还有复合型的医学人才中心,真正把两院建设成为健康中国的国家队排头兵。
谷松:我们现在就像您刚才说的,我们要建设健康中国,健康中国的元素有很多,一方面我们说医疗资源能够下沉到健康事业的最后一公里,这中间包括很多,比如说全科医生,全科体系的建立,包括分级诊疗,您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设想?
肖梓仁:现在一些医疗改革措施,看起来是很好,当然关键是要用实践来检验,特别是分级诊疗本来是很好的一个思路。我们要把这个“底”,就是县以下的医疗卫生底要托住,要把握好。不要现在一有病就跑大城市,大城市不行就到北京来。这个局面要不解决的话,看病贵、看病难就很难去彻底解决。
谷松:所以您也觉得分级诊疗其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肖梓仁:这就很重要一条就是人才要下沉,人才怎么下沉,你要有政策支持。
谷松:我们现在都说借助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现在有个新的概念,您肯定也不陌生,叫互联网医疗,尤其涉及到很多比如说三高、糖尿病等这些慢性疾病的时候,能够发挥积极的一些作用。您对互联网医疗在公共健康事业管理当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思考?
肖梓仁:我们国家卫生健康领域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和最主要的挑战有三个方面,一个是重大慢性疾病的防治,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恶性肿瘤、糖尿病等这是一大块,重大慢性疾病的防治。第二就是,严重的精神卫生疾病,比如说老年痴呆、认知障碍,现在老年痴呆认知障碍的人口已经发展到4000多万。第三个就是面对新型的严重的传染病,比如当前的新冠肺炎防控。这三大问题,就是我们讲了问题复杂、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所以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要发挥我们国家两支队伍——中西医两支队伍的协同作用,加上比如其他科技的参与,包括互联网医疗参与,虽然道路曲折,我相信前途一定光明。
谷松:刚才您提到了新冠肺炎,其实我们看到您现在也用手机用互联网,比如说我们走到哪里都会有一个行程码,要扫一个健康码,其实很多也是借助这些大数据,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技术手段,在辅助我们的医疗技术,医疗诊疗水平能够不断地跃升,不断地提升。
肖梓仁:因为它有这个新的技术,有信息技术,它也可以把一个新的东西、新的技术很快就传播到全国。它的效率就比以前要高多了是吧?这是很好的一个办法。关键技术要成熟,要真的经过时间检验,对病人有用。不要受到一些其他的干扰。
谷松:那么在公共健康事业当中,您觉得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比如说我们日常的慢病管理,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后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肖梓仁:我觉得通过互联网方面配合半月谈,一定要加强对广大群众的科普宣传教育。这个科普教育,对提高整个全民的医学水平非常好,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医患矛盾。医生了解病人,病人了解医学的基本概念,因为我们讲医学它不是万能的,而且医学它也是不确定的科学。我们医学界不是有三句话,就是特鲁多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假如这三句话能够普及到普通老百姓方面,他理解医学它不是万能的,我们医生能够做到对病人虽然治不好,我可以安慰他、鼓励他。我相信这就对病人最大的安慰。我们医患关系就大大的改善。作为医学科技的教育、医学科技普及,互联网,包括你们半月谈将来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谷松:好,我们经常说健康中国,健康中国应该是从一个国家的层面让这个国家越来越健康,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个体的身上,其实是让我们每一个人身心都越来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