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为基 服务为宗

在明明德 止于至善

返回列表

2021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张玉教授、杨正林教授、侯立军教授、徐瑞华教授、雷光华教授

发布时间:2021-09-30 浏览次数:4799


 

 

『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

 

张玉简介

 

张玉(196812) 精准药学/天然多糖专家,教授、主任药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书记,药学教研室主任和临床药学研究室主任 。

张玉教授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带领团队在精准用药研究和天然多糖研究两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科研进展。在精准用药领域,牵头成立湖北省重大疾病精准用药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从基因水平阐明了Nm23 RAC1基因多态性与嘌呤类免疫抑制药疗效及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新靶标基因多态性检测位点和方法;建立的中国心脏移植患者他克莫司给药剂量预测模型和胃肠间质瘤患者血浆伊马替尼及其活性代谢产物药物浓度分析方法已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指导患者个体化用药;开发出的重大疾病精准用药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及高效、灵敏、易于临床使用的试剂盒如检测CYP3A4*4基因分型的焦磷酸测序试剂盒,极具临床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潜心研究天然多糖二十余年,建立了绿色环保且结构稳定的天然多糖提取工艺;针对不同多糖结构开发药理活性,并解析构效关系;针对多糖不同基团分类设计体内示踪技术,精准揭示多糖体内过程,并开发多糖体内动态监测体系;基于多糖理化性质和药动学特征开发多糖作为靶向载体的给药系统;其中香菇多糖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成果在多家制药企业和大型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天然多糖体内示踪技术相关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向企业转化,极大地推动了上游中药材产业和香菇产业链的发展,助力了我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主译、主编专著6部。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杨正林简介

 

杨正林(19666)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家,教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

杨正林教授带领团队围绕常见严重且难以治愈的多种致盲眼病,系统深入的研究其病因、致病机制及临床转化应用。在视网膜疾病致病机制、分子诊断和防治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视网膜疾病是最常见的严重致盲眼病,占不可逆致盲原因的60%,为发现其诊疗标记物和致病机制,杨正林教授鉴定了18个视网膜疾病新基因,系统阐明了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圆盘膜发育、感光细胞和视神经节细胞死亡等科学问题,揭示了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分子机理,形成分子诊断体系:发现小儿视网膜病变新致病基因并阐明发病机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诊疗,牵头制定了我国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实践指南;发现年龄相关性(或老年)黄斑变性(AMD)主要基因,阐明了疾病基因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共同作用导致AMD的致病机制,建立了以基因组标记结合环境因素的AMD风险评估体系,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降低其发病率和致盲率;青光眼以视网膜视神经节细胞死亡为特征,占不可逆致盲首位,杨正林教授揭示了青光眼新的分子机制,为其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及药物筛选提供了分子靶标,并牵头制定了我国单基因青光眼临床实践指南。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期间,研发出四个检测试剂盒,获中国注册证和/或欧盟准入资格,在80个国家使用。发表SCI论文127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奖类一等奖1项,其带领的常见致盲眼病研究及防治团队获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表彰。

 

侯立军简介

 

侯立军(19683) 神经外科、创伤外科专家,教授、主任医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解放军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

侯立军教授开创了手术治疗颅底创伤的新领域。水下冲击伤、颅脑爆炸伤等特种伤是颅脑损伤特殊类型,损伤机制复杂,伤势危重,缺乏规范化治疗方案或标准。侯立军教授针对海上作业伤情特点,围绕颅脑爆炸伤和水下冲击伤进行系统研究,创立了颅脑爆炸伤、水下冲击伤救治的理论与技术体系;针对海上作业后送困难的特点,创建了舰船外科理念和技术,将现代外科先进技术转化为舰船外科适宜技术,填补了该领域多项技术空白,研究成果《海上作业重要伤病防护及救治关键技术及其体系创新》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颅底创伤系列手术学研究,首创“经口腔-上颌窦-mullers 肌至眶上裂手术入路”等7种手术新技术,实现了颅底创伤手术“看得见、达得到、定得准”。研发了便携式神经内镜,以内镜颅底外科为基础,围绕颅底创伤的微创手术治疗进行了系统研究,创建了颅底创伤从概念提出、理论创建、技术研发、器材研制、推广应用的完整体系;率先对颅脑创伤合并其他脏器损伤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颅脑创伤合并四肢骨折、胸腹部损伤等综合救治规范,解决了颅脑损伤多发伤的治疗难题。成功救治颅脑创伤及神经重症患者6000余例,发表SCI等论文150余篇,主译《实用内镜颅底外科学》、《脑血管重建:显微外科与血管内介入技术》,创办了国际颅底创伤与微创神经外科大会。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等各1项。

 

徐瑞华简介

 

徐瑞华(19672) 肿瘤内科学专家,教授、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徐瑞华教授在消化系统肿瘤治疗、早诊筛查、转移耐药机制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创建了新型肿瘤早诊、疗效预测新方法:率先在国内将DNA甲基化谱用于肿瘤诊断;创新循环肿瘤DNA甲基化检测技术;开展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PD-1抗体治疗转化研究,创新了免疫精准治疗;创建人工智能上消化道内镜辅助诊断系统及云平台,使初级医生的早诊准确率得到显著提高。建立晚期肠癌治疗新体系: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卡培他滨维持治疗一线方案;创新了UGT1A1基因指导下的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新方案;建立了靶向药物瑞戈非尼亚洲患者三线治疗标准,引领我国靶向新药呋喹替尼三线治疗;开发PD-1抗体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终末期肠癌的新方案,使我国肠癌治疗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揭示了胃肠肿瘤微环境调控的新机制和新靶点:阐明了氧化还原代谢调控肿瘤转移、耐药的关键作用,揭示了关键代谢酶及转录因子受癌基因调控促进肿瘤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靶向肿瘤代谢克服耐药的研究获得7项专利;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国产原创PD-1抗体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鳞癌Ⅲ期临床研究,建立食管癌免疫治疗国际新标准,为局部晚期患者从不可手术转化为可手术提供有效的方案,推动我国免疫治疗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SCI论文168篇, 研究成果被写入30部国际指南,主编国家指定研究生教材《肿瘤学》,牵头制定全国诊疗规范12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

 

雷光华简介

 

雷光华(197011) 外科学(骨科)专家,教授、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主任。

雷光华教授带领团队致力于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理与临床防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创新并规范骨关节退行性疾病药物治疗策略:发现曲马多用于骨关节炎镇痛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首次对12种外用非甾体抗炎药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明确其治疗骨关节炎安全有效;提出骨关节退行性疾病药物治疗新方案。创新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精准手术治疗体系:首次发现骨关节炎患者为静脉血栓栓塞高危人群,提出静脉血栓栓塞应作为骨关节炎患者需重点防治的并发症,创立术前静脉血栓筛查—管理新模式;开展单纯髌股关节置换新手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新技术;精准手术治疗新体系显著提高了手术疗效与安全性。开展我国骨关节退行性疾病领域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建成我国骨关节炎领域首个自然人群队列,命名为“湘雅骨关节炎研究”;明确国人膝骨关节炎危险因素,为全面推动疾病预防知识普及、识别骨关节炎高危人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揭示我国髋部骨折相关疾病负担存在显著地域差异,为我国中老年人群髋部骨折患者健康管理的循证决策提供依据。以上研究成果为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手段,为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供了平台基础,为相关医疗卫生政策的精准制定以及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发表SCI论文139篇,研究成果写入5部国际权威学术组织临床指南,主编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4部。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