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奖项
2024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者王辉山教授、孙思予教授、孙晓教授、杨胜勇教授、周俭教授、曹彬教授
王辉山,男,1965年6月生,中共党员,心血管外科专家、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
从事心外科医、教、研一线工作34年,在复杂先心病、心房颤动、心血管创伤等外科治疗领域中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创用Y型管道方坦新术式,引领我国单心室外科治疗水平跻身国际领先行列;国际首创自主神经丛化学靶向消融新术式, 建立房颤外科个体化治疗技术体系,解决了房颤外科无法精准防治的难题;研发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建立野外重症心血管伤救治新策略,破解了其急救与转运难题。发表论文380篇(SCI 80篇,单篇最高IF 27),获国家专利授权33项;出版专著及教材9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
孙思予,男,1971年3月生,民盟盟员,消化内镜专家、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教育部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临床工作近30年,提出和研究一系列超声内镜微创诊疗技术,为多种疾病提出中国方案,救治数以万计患者;开发消化内镜下实现器官吻合、创面闭合、经消化道穿刺活检等器械,研发了新一代治疗型复合超声内镜,并应用于临床,实现产业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生产超声内镜的国家。创办并主编Endoscopic Ultrasound杂志,被SCI收录,成为中科院1区期刊,掌握此领域国际话语权。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10篇,他引4682次;牵头制定5项全球指南和规范,主编超声内镜教材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国际专利4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孙晓东,男,1969年5月生,中共党员,眼科专家、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中心主任。
从医30载,始终致力于中国眼病临床诊治与研究。在中国率先开展抗VEGF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诊治(AMD);开创以AMD治疗为代表的临床研究评价平台,推动中国1.1类新药上市,打破国外垄断;深耕“抗VEGF抵抗机制”,提出“联合抗补体”全新治疗理念,成功合作研发全球首款中国原创新药,有望攻克耐药瓶颈;建立中国相应诊疗指南,挽救数百万中国AMD致盲患者。在中国率先开展自主研发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基因治疗,实现“0”到“1”的突破,开拓了全新治疗技术领域。发表SCI论文 225篇(通讯/共同通讯136 篇),总IF=1528,授权发明专利12项,成果转化 6 项,以发明人获新药IND 2 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杨胜勇,男,1968年6月生,中共党员,药物化学专家、教授,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新药物研究院院长。
长期致力于药物分子设计新方法以及原创小分子靶向药物发现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基于药效团模型的全新药物分子从头设计方法体系、以及基于数据和知识双驱动AI的药物分子生成模型等。以第一发明人研发的5个1.1类创新药正在开展临床试验。为我国新药创制和推动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做出了突出贡献。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13篇。获发明专利58项,包括15项国际专利。获软件著作权10项。研究工作被Science News、The Medical News报道,并得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Kobilka和Warshel等学者的证实或重点引用。成果被Lavecchia、Maher等本领域知名专家写入其所著的52本专著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
周俭,男,1967年8月生,中共党员,肝肿瘤外科专家、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长期致力于肝癌的临床和转化研究,主刀完成1万余例肝肿瘤切除术和2000余例肝移植术。在肝癌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创新外科术式等方面成绩卓著;针对临床重大科学难题,多维度地揭示了肝癌转移复发的新机制,成果应用于临床,显著降低了肝癌病人的转移复发率;首次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肝癌CNLC分期,领衔主笔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指南》,获国际广泛认同,并在全国大力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我国肝癌诊治的整体水平。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SCI 论文132篇,总被引7598次,H指数79;获授权发明专利18项,成功转化18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曹彬,男,1972年3月生,中共党员,呼吸与危重症专家、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WHO流感临床研究专家组组长。
长期致力于病毒性肺炎临床和基础研究,率先明确病毒性肺炎流行规律和临床特征,开启我国病毒性肺炎认识新阶段。提出并命名“病毒性感染中毒症”,扩展了脓毒症理论。创建国际公认的抗病毒药物疗效评价标准,并应用于全球最早两项新冠抗病毒临床试验,解决了缺乏评价标准的世界性难题,研究结果改写我国、WHO指南;牵头完成我国首款I类创新药3CL抑制剂临床试验并成功上市。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NEJM和Lancet论著10篇,文章总引超13万次(Google Scholar);主持制定指南/共识10部,主编专著7部。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首届新基石研究员项目。